回溯海南三大著名雕塑,不能不惊叹城市雕塑的巨大魅力:从苏东坡宽阔的前额中能看见贤哲的智慧,从红色娘子军的脊梁上能看见卓绝的奋争,从鹿回头古老的传说里能看见三亚城市的源头。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情怀,显现出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脉络,更展示了海南各地的生活情趣与艺术水平。
中国园林网12月30日消息:回溯海南三大著名雕塑,不能不惊叹城市雕塑的巨大魅力:从苏东坡宽阔的前额中能看见贤哲的智慧,从红色娘子军的脊梁上能看见卓绝的奋争,从鹿回头古老的传说里能看见三亚城市的源头。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情怀,显现出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脉络,更展示了海南各地的生活情趣与艺术水平。
“数量不多,质量可嘉。”在日前举行的“推进海南省城市雕塑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萌教授对海南的雕塑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他特别点到了海南的三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雕塑:儋州市东坡书院的《东坡笠屐》、琼海《红色娘子军》和三亚的《鹿回头》。前两个是1987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的入选作品,《鹿回头》则获得2010年“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提名奖”。
那是海南城市雕塑的黄金时代,这三件作品均创作于1980年代中期。当一一回溯这三个雕塑时,不能不惊叹城市雕塑的巨大魅力:从苏东坡宽阔的前额中能看见贤哲的智慧,从红色娘子军的脊梁上能看见卓绝的奋争,从鹿回头古老的传说里能看见三亚城市的源头。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情怀,显现出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脉络,更展示了海南各地的生活情趣与艺术水平。
《东坡笠屐》―――一代文豪意不平
“说起东坡笠屐,里面很有故事啊。”电话一接通,就传来了老雕刻家李汉仪爽朗的笑声,78岁高龄的他依然才思敏捷,谈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来,滔滔不绝。
那是1985年春夏之交,时任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的杨应彬去儋县(现儋州市)视察回来,专门给广东美术学院党委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派出最优秀的雕塑家,根据苏轼在海南的“东坡笠屐”的故事,为东坡书院雕塑一座苏轼的全身像。
东坡笠屐的典故,是指苏东坡流放到儋州后,有一天去看望朋友黎子云,路上遇雨,便向附近农家借得竹笠和木屐,穿戴起来却惹得当地妇孺争笑,连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只是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后人引此事,却是赞美苏东坡旷达乐观、与民相亲的襟怀和气度。
接到任务的李汉仪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赶赴儋州实地考察,了解地方环境、收集资料。他发现,“东坡笠屐”的故事虽然简短,却深刻概括了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期的代表性形象,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敬仰。由于故事生动活泼,吸引了历代丹青高手,屡屡以此为题材绘制出传世佳品,甚至远在日本也有一幅《东坡笠屐图》。然而,用雕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则故事的,这还是第一次。
李汉仪仔细揣摩了几张东坡笠屐图。他觉得苏东坡的穿戴很亲切,因为在他的家乡广东东莞也流行穿木屐,“我最喜欢穿木屐,因为特别干爽。”
他对斗笠的感情也很深。“以前小时候躲日本兵,我戴着斗笠几乎走遍了全广东。解放后每次下乡,我也要戴斗笠。”由于他不了解当地斗笠的样式,当时儋县县委宣传部长还特意买来一顶送给他。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让他马上注意到,东莞的斗笠顶部很尖,而儋州的斗笠要平一些。为了确定苏轼的服装样式,他还专门查找了北宋神宗年间的史料。考虑到斗笠的边缘很薄,石质的比较容易断裂,因此雕塑选择了铜质。
服饰样式确定后,李汉仪又研究了苏轼的容貌身材。他专程赶赴佛山石湾,揣摩了当地一尊有名的东坡雕像。“我是以此为外貌样本,但是脸比那尊加长了一些。”
他笑着谈起了苏东坡的一个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取乐。相传苏小妹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未出门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苏小妹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这说明苏东坡的脸比较长。”
他坚持,这个雕塑一要有审美价值,二要有精神启迪作用。例如,在设计苏轼的形象时,他让苏轼用手轻轻提起衣服下摆。“这是下雨时的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否则会影响走路。”然而,衣服下摆提得并不是很高,整个人也显得修长挺拔,“这样可以表现东坡豪放不羁、不太在乎世俗牵绊的形象。”
形象设计好后,李汉仪开始了长达大半年的创作历程。拟就雕塑小样后,院党委书记带着他直奔杨应彬的办公室。杨应彬看了小样,没有提多少意见,雕塑小样就算被同意了。李汉仪认为,杨应彬不提什么意见说明他很高明,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意见左右艺术家的思路,只要没有原则问题,尽量留给作者更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
放大泥塑稿完成后,邀请杨应彬来审查,他依然没有提多少意见,审查便算通过了。当时,李汉仪提出请杨题字,杨谦虚地说:“此像我题字不合适,建议用郭沫若先生的手迹。”现在铜像的汉白玉基座上刻的字就是郭沫若的手迹“东坡居士”。
推荐阅读:
专家呼吁:石材养护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流通渐畅 硫磺市场稳中回扬
高塔肥还能火多久?
武汉大道示范路短亮灯 9成采用LED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