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谋划林业工作总体思路,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理念,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大家认为,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符合国家战略大局,契合人民群众期待,顺应林业发展趋势,与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高度一致。经国家林业局党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坚持以下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十八大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63%,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需要保护与治理的沙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力争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形成全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各省也要制定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并争取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形成林业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三要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在《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充分挖掘林地、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水系防护林、路网防护林、城镇绿化等用地的潜力。四要完善湿地空间规划。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和全国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全国湿地空间规划。五要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对可治理沙地、需要封禁保护的沙地和石漠化土地做出长远和阶段性治理规划。六要完善林业专项规划。该制订的制订,该修订的修订。对一些候鸟迁徙通道、特殊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栖息地,也要有相应的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与各地的生态空间规划一起,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布局,拓展生态空间,增加生态总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要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要按照更高的要求,落实工程规划,提高工程质量。二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三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林业的生态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最短缺的产品,社会需求和生产潜力巨大。有形的生态产品,主要是指林产品,具有生态性和商品性。要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保障供给,既满足需求,又不过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利用。无形的生态产品,既十分丰富,又不可替代,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吸附粉尘、生态疗养,等等。无论是生产有形的林业产品,还是生产无形的生态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基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应坚持两条,一条是对经营主体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条是让消费主体支付一定的成本。对能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要作为公共产品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要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四)着力构建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扩大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提供有力支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引导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提升质量效益。二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标准,扩大资金规模。将林区基础设施纳入相关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林业十大绿色产业的支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生态产业给予扶持,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要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确保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顺利实施。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渠道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有长期、稳定、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林地、湿地、沙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有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恢复,有的不可逆转。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要加强国家立法。修订完善《森林法》等现有林业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一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要加强地方立法。对已颁布的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地方应制订相应的法规。对国家层面立法难度较大的领域,各地要积极争取先出台地方性法规。要通过加强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生态正义。
(六)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要从小事抓起,从娃娃抓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累,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城市绿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形式。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四、着力抓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刚才,建龙同志全面部署了2013年林业工作。总的讲,明年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然要靠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改革,林业改革起步较晚,任务艰巨,但是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当前,要深入总结推广福建省武宁县、长汀县等地的成功经验,按照“改革、稳定、规范、服务、发展”的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并长期稳定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巩固扩大改革成果。要按照公益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做好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安置、债务化解等工作,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要继续探索,找到改革突破口,以更大的智慧和信心稳步推进。要通过增加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壮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
第二,抓资源。丰富的林业资源,是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要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坚决遏制林地过快过多流失的态势。要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抚育经营,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开展森林增长指标年度考核评价,推动全国森林资源培育,确保如期完成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加大资源保护力度,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最大限度减少林业资源损失,充分发挥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基础。
第三,抓科技。自然生态系统演替有着特定的规律。林业部门作为管理者,无论是编规划、作决策,还是上工程、搞建设,都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可能给自然生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要彻底改变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思想,按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抓紧修改完善现行的林业技术、标准和规程,将林业工作重点由培育管理森林资源转向保护管理自然生态系统。要积极推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全面展示林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重大生态灾害防控、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生物产业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真正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植树造林成本,减少林业资源消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提升资源开发水平。
第四,抓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但也要摒弃纯粹的自然保护主义,坚持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林业是巨大的绿色资源能源宝库,具有可循环可再生的独特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在推动绿色增长、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确保更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生态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抓民生。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生态良好,但生产落后、生活贫穷,那是原始文明的时代。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必须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农群众和林业职工过上美好生活。广大林区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贫穷落后的集中地。长期以来,广大林农群众和林业职工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生活却依然十分困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不能继续以牺牲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利益为代价。要把改善林区民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让生态建设者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着力解决林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彻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林农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推荐阅读:
赵树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党晓勇:勇当引领者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程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初步认识
陈宜明: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