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像】 把性格反映出来是最难的
提到当下的雕塑创作,叶庆文那双弯弯的眼睛,一下子瞪得咕噜圆:“我不客气地讲,雕塑不能乱来,不要一味学外国!”
记:人物雕塑,在普通人看来,像不像很重要。您觉得创作中,最难的是什么?
叶:雕塑比画画难得多。画画,一天可以画一张,可雕塑,一天连架子都还没搭好。
我们常说雕塑最重要的是,神形兼备,先有前面的“神”,才有后面的“形”。
首先你得像他,才能刻画形象。怎么叫像?就是一股神,要把性格反映出来,这是最难的。
程曼叔先生说,要从里面做出来,也是这个意思。不能只看表面,看到高一点就做高一点,看到低一点就做低一点,这是依样画葫芦。雕塑要从理解对象出发。
记:您能举个例子吗?
叶:我做过一个鲁迅坐像,要反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性格。可是鲁迅本身很矮,只有1米61,如果按照他的身高去做,肯定不好看。
为了比例匀称,我适当把他拉长,即使坐着,看起来也是挺拔、有力的。雕塑中的变形,变多少,怎么变,都要服从主题的表达,符合理趣。
记:如今的雕塑创作,似乎表现现实和生活的越来越少,很多人觉得抽象、看不懂,您怎么看?
叶:现在社会上创作的雕塑作品,归纳起来就是具象和抽象两大派。有的人认为现实主义创作落后、过时了,要“创新”,搞“抽象”。但很多所谓的“创新”作品,是把外国已经去掉不要的形式捡来“创新”,这样的艺术家,是最没出息的。
我在西班牙看到,一张白纸,就是一张画,抽象到底了。
艺术不能乱来,我们不能单纯跟外国学抽象。艺术,走到最后,还是写实的,还是归于现实主义。不管是雕塑、绘画,艺术首先要解决为生活服务的问题,要掌握从生活到创作的基本规律。要人们看得懂,要对人的生活有意义,才是好作品。
有一次,我问一个艺术家,你想表现什么东西?连他自己都讲不清楚,还怎么让大众欣赏?
推荐阅读:
托尼·克拉格:材料是自我探索的关键
托尼·克拉格:不存在之物更丰富多彩
梁辉:执着奉献扎根红河 无怨无悔谱写绿色
张浪: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