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是城市实现优化提升、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诸多城市已把生态建设列为工作重点。作为长期从事城市与人类密集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方法及产业生态工程集成技术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在此次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围绕城市复合生态与生态基础设施的主题,从生态拥有什么样的内涵、生态城市具备怎样的特征和城市生态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土地开发活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自然生态退化和人群健康受损等问题。”王如松表示,由于这些城市问题出现的生态根源在人,因此,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开化人的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更新观念的同时,人们还需要对城市生态进行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应该包括对自然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的修复,处理好‘绿韵’即蓝天、绿野、沃土、碧水和‘红脉’即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的关系,规划好交通等基础设施,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构建结构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
王如松还提出,评价一个城市生态品质高低不仅要看其“木桶”的长边,还要看其短板,所以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生态能力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指标。他特别强调,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建设好包括流域汇水系统和城市排水系统、区域能源供给和光热耗散系统、城市土壤活力和土地渗滤系统、城市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网络、城市物质代谢和循环系统、区域大气流场和下垫面生态格局等;通过城市的水、土、气、生、矿五大生态要素的支撑能力,以及肾(湿地)、肺(绿地)、皮(地面及建筑物表面)、口(资源和废弃物进出口)、脉(交通和水系)五类生态设施的服务功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推荐阅读:
王向荣:谈小尺度花园的设计思路
尹俊梅:种质资源开发为热带兰蓄力
李文华:寻生态城市发展之路
梁辉:执着奉献扎根红河 无怨无悔谱写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