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1月,50岁的刘章华走马上任,当上莲珠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该村是省级扶贫村,年人均纯收入800元,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里负债12万元。
10多年过去,莲珠桥村变为年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的示范村。村民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起生态旅游,办起农家乐20多家。去年底,该村被评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生态文化村之一。6月14日,记者来到风景迤逦的川中革命老区蓬溪,走近刘章华及凝结了他10多年心血的莲珠桥村。
从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到全县最好的村道
记者:10年前,你已经是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为什么还要来接这个当时没有人愿意干的“烫手山芋”?
刘章华:上世纪90年代,我靠做花卉苗木生意,富了起来,1997年开了遂宁市第一家农家乐,每年纯利润有几万元。而当时的莲珠桥村,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还没有,全村仅有两栋楼房。5.05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中,有2000亩是水。
守着人均三分耕地,村民们广种薄收,好不容易等到猪儿育肥了,粮食收获了,村民只能划渔船、坐轮胎进城去卖。有时遇上翻船,或船不够用,那一年的辛苦就打水漂。
虽然当村支书这个差事 “烫手”,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莲珠桥村的一分子,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是真富。我是带着这个想法主动上任的。
记者:上任之后,你做了些什么?
刘章华:农村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水,另一个是路。莲珠桥村紧靠赤城湖水库,水不是问题,最难的就是路。没有路,外面的产业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所以,我上任后承诺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通过多方奔走,筹集资金350万元,修通了县城至莲珠桥村每个组的12公里水泥路。今年,我们还在水泥路两边栽上绿化树,这是全县最好的村道。
10年来,村里还建起300栋楼房,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和沼气。电话、彩电、冰箱、甚至电脑都已进入普通村民家中。村里还有活动室、图书馆、健身房、休闲娱乐广场。每个来过莲珠桥村的人都说,的确今非昔比。
靠保护环境致富10年人均收入翻三番
记者:基础设施搞好了,接下来是怎样发展的?
刘章华:莲珠桥村7个组、933户、3296人,只有1087亩耕地,还都是山坡地,单靠搞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肯定没法致富。但我们也有优势: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又靠近县城,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于是,我开始干起我的老本行——植树造林,先让莲珠桥村“绿”起来。近年来,全村新增经济林面积400多亩,栽植枇杷、柚子等优质果树2万多株,既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又美化了环境。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6.2%,绿化覆盖率达99.9%。
推荐阅读:
江亿:建筑节能应摒弃“技术崇拜”
蒋剑春:变废为宝 巧解能源紧缺难题
许兆君:转型发展 林区百姓的幸福很具体
陈洪翼:打造优美景观 展现运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