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苦干改善村容村貌展新颜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民主渠道。刘美莉常说,代表要做到从选民中来,到选民中去,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人民选我当代表,我为群众做代言。”刘美莉如是说。她通过定期召开党支部、党员、村致富能手、村民代表、老年人等一系列座谈会,了解村民的困难,征求村民的意见,听取村民的建议、收集村民的经验,将科学思想、工作思路、未来发展目标用最贴近村民的声音传达下去。杂物乱堆、垃圾乱倒、房屋乱建,人居环境较差,群众意见很大。于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庄,成了刘美莉心中一件大事。
从2006年起,小桥村投资650万元对整个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刘美莉结合村实际,及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旧村改造步伐,拆迁了51户旧房,并按统一标准新建新房30多栋。同步推进了“三改四化”(改水、改厕、改圈、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投入了300余万元,组织义务投工5000余个,实现改水386户,改厕入户386户,兴建4座公厕,拆建猪牛圈80多个,拆除露天厕所、猪牛圈、破旧闲杂屋63间,清理污沟长600多米,淤泥160多吨,卫生死角20多个,整治公共场所800多平方米,硬化入户道路3000余米,兴修门塘1个,种树5000多棵,植草650平方米,兴建了6个健身小广场,并且村“两委”严格落实省“一大四小”绿化工程的各项任务,使村庄由乱到治、由脏到洁,消除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粪土乱堆、禽畜乱跑的“四乱”现象。村中1.2米宽的木桥变成了8米宽、载重力为31吨的水泥桥;村中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大道,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如今的小桥村漫山遍地苗木青翠,桂花飘香,大树如盖,小草如茵,楼墅林立,村容整洁,“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成小桥村最新的写照。2007年小桥村被评为全省最优美村庄,2008年被评为全省先进村镇,2009年被评为省、市巾帼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刘家自然村作为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省文明示范村的标准,突出花卉苗木专业村的特色,清除村内的卫生死角、改造闲间房、人行道和房前屋后的环境,建设全村环行水泥道路和村民文化中心。如今,该自然村86户508人,户户是楼房(最高的五层),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家家有电话、有手机、有电脑,近一半的家庭有小轿车。2009年,刘家自然村又被列为南昌市综合示范村进行打造,通过综合示范村的打造,小桥刘家自然村已成为集居住、田园化休闲、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花卉苗木交易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村。坚韧执着创建和谐村庄聚民乐
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刘美莉深知作为人大代表就要对人民负责,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然而,在开展工作中,经常遇到村民不理解的现象。“做农村工作是比较难,但是只要公平、公正、细心、耐心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总有一天村民会理解的!”凭着这份坚韧与执着,刘美莉耐心讲解、沟通。特别是在项目征地上和土地收入分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赡养老人、婆媳关系、社会治安上用法律教育村民,用政策信服村民。为此在小桥村所有项目推进中没有出现阻工、罢工、强行揽工、上访、闹事等事件发生。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从当选的第一天起刘美莉就始终恪守“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己所能,服务百姓。小到夫妻吵架,大到断水断电,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刘美莉的身影。村民邓老英,生了2个孩子,患有智力障碍,丈夫也因病不幸去世,生活非常困难,刘美莉及时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亲自为她联系民政部门,解决了2千多元的医疗救助款;党员困难户叶安明,患有严重白内瘴,刘美莉主动去县卫生局找局长联系,及时得到了免费治疗,使他的眼睛恢复正常;村民熊任香患有较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与丈夫离异,带着3个孩子的她生活很困难,刘美莉将其安排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工资900元为其解决了生活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