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个世纪前,在伊宁市各乡的果园里忙碌的施丽。
“365天,300天在地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伊宁市的本土苹果就有100余个品种,施丽通过筛选,确定了十几个品种作为主栽品种,而当年的“秋柠檬”(俗名“二秋子”)因为丰产、成形快被作为主栽品种中的主打品种全面推广。推广并不容易,施丽一家一家地跑,从讲理论到说经验、从集体培训到手把手地教,看着一年一年“二秋子”渐成铺天盖地之势,施丽有了成就感。
在“二秋子”成为伊宁市果树霸主时,施丽和其他科技人员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从内地引进新品种上。几年后,“红元帅”代替了不耐贮藏的“二秋子”。上世纪70年代,由“红元帅”和“国光”杂交的“红富士”在施丽和其他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现身伊宁,继而全面占领果园。今天,“红富士”已在全球推广,而伊宁市算是较早引进的。
为了新品种的尽早诞生,施丽和她的同伴常常到深山中找种子,带着干粮、棉被一呆就是20多天。将野果树种子与家养的果树嫁接后,施丽每天看着果树的变化,做着记录、分析。为了让百姓富起来,哪里有地,施丽就带领农民在哪里栽树,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伊宁市有一年竟栽了1万亩果树,仅卖果苗就收入15万元,以此补贴农业,农民们乐开了花。
施丽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到来,使伊宁市的梨、李、杏、葡萄种植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施丽除了在果树培育上倾注巨大心血外,对蔬菜种植也情有独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伊宁市的主打蔬菜是大白菜,品种单一,百姓全靠“立秋前三天、后三天”的经验下种。施丽和其他科技人员引进内地品种后,经常开座谈会,早熟大白菜、晚秋大白菜等品种得以推广。施丽将园艺当做了儿女。她为了果树和蔬菜这对“儿女”,将两个女儿送到了保姆家,一分别就是一个星期;女儿们最远还被送到了四川父母身边,一呆就是5年。“儿女不在身边,我和丈夫把心思都花在了地里。一年至少300天在地里。”施丽回忆说。
推荐阅读:
王志兰:为了心中那片绿意
王海:结缘红豆杉 成就新“钱”途
向华生:花盆土大王 8年练成千万富翁
俞涌荣:让石头开出“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