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是当前世界成就最高、最负盛誉的建筑大师之一。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1955年创建贝聿铭事务所至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在继承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基本建筑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设计建成一批影响很大的建筑,其中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等表现了建筑形象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建筑事业中极为成功的一例。在巴黎罗浮宫的扩建中,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贝聿铭对北京城市规划提出过重要建议。他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努力探索一条把现代建筑特征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统一的可行之路,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6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聿铭颁发了金质奖章之后,1982年推选他获得“最佳大型普里茨克建筑学奖金”。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表彰他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设计的形式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上海同济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实验室
“设计并非出自我个人的喜好”
之后,贝聿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建造了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和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然而,他最为富有个人风格的建筑却并非产生在美国。二十年前,贝聿铭创作了其一生中最好的两个作品:香港的中银大厦和巴黎的卢浮宫金字塔。
中银大厦是现代摩天楼中最令人兴奋和具优雅气质的杰作之一。作为一个崭新的、超资本主义的新中国的象征,这座大楼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他的父亲曾经在这座银行划归国有之前为其工作多年。这座大楼以之字形的钢架,从香港的高密度建筑丛中自信而优雅地脱颖而出,在1990年完工时,它曾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点。
卢浮宫金字塔则唤起了更深的情感,并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作为法国总统密特朗时期的一项重大工程,其新颖的结构——飘逸并且透明、融合古典与现代,逐渐地赢得了反对者的心。如何突破建筑设计的瓶颈?这件杰作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贝聿铭设计实验的秘密之门。“当时,我认为争议能够马上平歇。”贝聿铭说,“或许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是你要知道,之所以选择设计成金字塔并非出自我个人的喜好。巴黎是一个到处都是‘金字塔’的城市,从拿破仑迷上埃及建筑开始,到他占领了尼罗河沿岸之后一直如此。”而卢浮宫正面的拿破仑庭可以看做是城市中的沙漠地带。贝聿铭的金字塔特意从这里升起,与石砌的卢浮宫相得益彰。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

日本美秀博物馆
“我觉得我就像是画了一个圆”
如今,远离争议,贝聿铭正在日本京都建造一座日式庙宇,建造基地就在贝聿铭另一著名的建筑美秀博物馆旁。“这一建筑将是当代设计和古典主义的一种融合。”他说,“你知道,我的第一个还算不错的作品就是台湾的一座小教堂。”这座位于台湾的教堂从1954年开始造,一共用了9年时间才最终完工。这是一座形似帐篷的混凝土建筑,它的屋顶层层叠叠,就像从小树林的天棚上落下的树叶。
“我觉得我就像是画了一个圆。”贝聿铭说。或许他真是如此。从一个台湾地区的基督教堂到日本神道教的庙宇,中间50年中经历过那么多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或极具争议的建筑,贝聿铭几乎受过了所有类型、所有层面的建筑设计的挑战。或许,他如今最想做的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园林,比如一座足以媲美其灵感源泉之一狮子林的院落,对此,贝聿铭并不否认,他只是简单地说:“如果有来生,我很可能是一名园丁。能够设计这样一座园林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贝聿铭说,对他来讲,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2008年在卡塔尔建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他在游览建于19世纪的宁静的开罗伊本图伦清真寺时找到了灵感。它的古典元素形式以及这座建筑对于日光和阴影的精确掌控使得贝聿铭茅塞顿开。
贝聿铭,总的来讲,是一位持续性的坚定信仰者。结婚70年了,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也是建筑师。在接受专访时,他透露出对金质奖章的另一名获得者、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超长的事业生命的羡慕,“奥斯卡仍然非常激进,他现在仍然每天都工作,要知道他已经102岁了。哇!这样来看,或许我还远不是那么古典吧。”
(来源:东方早报;蔡晓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