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俊愉先生接受《大家》采访

陈俊愉先生培植的大羽梅花

梅园中的陈俊愉先生
开场白:
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不同的人对梅花却有着不同的情怀。比如陆游说梅花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听起来多少有一些孤单、寂寞。但是到了毛泽东主席那里则变得大气磅礴,他说:“梅花欢喜漫天雪”;应该说在许许多多咏梅的诗句当中,人们更多的是把梅花当作一种精神的寄托,精神的信念,来歌咏,来吟颂。但是很少有人会把梅花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进行研究。我们今天为您介绍的大家,就是一位终生都在挚爱着梅花的大家陈俊愉先生。
解说:
在北京西山脚下的植物园里,有两棵用十多年时间终于在1962年培育成功的梅花,它们的名字叫“北京小梅”和“北京玉蝶”。因为自古就有梅花不能过黄河之说,我国从元代开始,就有人多次尝试北移梅花而未成功。如今它们已经整整四十四岁了。而创造了这一让梅花向北跨越1300公里历史记录的,就是今年89岁的陈俊愉先生。
陈先生与花卉结缘,还是在南京的大家庭中,那时家中的花园让他从小就对花卉产生了兴趣。
访谈:
主持人:家里应该有很多花园?
陈俊愉:家里有将近二十亩的花园,亭台楼阁、草坪、水池这些,花架都有。
主持人:当时您家在?
陈俊愉:在南京的市中心一个巷子,叫娃娃桥,是闹中取静。旁边不远就是太平路。
主持人:您父母是?
陈俊愉:我们家主要的人物,管家的在上一代是曾祖父,曾祖父陈尧斋是清朝的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兼财政厅长。
主持人:高干。
陈俊愉:祖父做的官要小一点,但是也是个官员。安徽淮寺道的道尹,知道这个词吗?“道尹”,相当于现在的专署专员。所以有这样的经历,才有可能读金陵大学这种所谓贵族学校。但是教学质量是很高的。
主持人:而且您当时读的园艺学很少。当时做选择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更多的人要么很实用的学科,要不就直接救国救民,好像园艺学,因为很多人学习园艺是因为爱好。
陈俊愉:我们班上当时找种花读哪个系,不知道。家里人一般不太了解。
主持人:您那时专门去找?
陈俊愉:问啊,到底哪个大学有这个学种花的。
主持人:从小就已经想到了,我要学种花,小时候对种花痴迷到什么程度?
陈俊愉:痴迷到小时候一放学,很近,离我们家只有池塘那么远,回来就找花师傅,今天种什么?怎么繁殖、上盆、扦插。从小就爱好,爱好的目的除了花漂亮,另外就是逃避现实。大家庭的勾心斗角,红楼梦里的勾心斗角我很能体会。
主持人:您看《红楼梦》,看《家》描述的,您其实都很熟悉。
解说:
1935年考入大学时,陈俊愉的班上总共只有两名学生,授业教授倒有一批,其中就有解放后成为风景园林方面工程院院士的汪菊渊教授。。1937年,侵华日军逼近南京时,陈俊愉随学校迁往成都。在那里,一个偶然的原因,让他由衷地喜爱上了梅花。
访谈:
主持人:为什么偏偏喜欢上梅花?古代评价梅花都是孤傲的形象,不是大户人家喜欢的这种。
陈俊愉:梅花就是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曾勉教授是法国留学生,他主攻擅长的是果树,其次是蔬菜。但是他博学多才,文学也好,文字也好,花卉这些他都很在行。他发表了一篇叫《梅花——中国的国花》,当时是国民政府时候的国花。这样我看了书,看几遍,为之倾倒。内容好。梅花我南京家里有,只是喜爱,色、香、韵都好,又开得早,到底怎么好,他给你讲出道道来。
主持人:那是英文书?
陈俊愉:我后来给翻成中文了。
主持人:什么时候翻的?
陈俊愉:就是前几年。
主持人:那都隔了六十多年。
陈俊愉:隔了很长时间,曾勉教授已经过世了。我到他坟上凭吊他,在重庆。
主持人:当时那本书是什么内容?
陈俊愉:它的内容很全面,对于梅历史怎么来的,分布怎么样,有哪些种质资源,现在的品种……
主持人:这是学术上的。
陈俊愉:第二,梅的文化,那时候是商朝,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古代没有醋,梅子就是重要的调味品,没有醋,饭不好吃。
主持人:这种花卉跟文化上的历史渊源。那时候已经决定,这一生?
陈俊愉:就是搞梅花了。
主持人:还不是以梅花为主,就是搞梅花了?就这么定的。可以说这本书是影响您一生最大的书。
陈俊愉:接触梅花是在南京的大家庭,决定兴趣和事业是曾勉教授的影响,具体指导是汪菊渊院士。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
解说:
陈俊愉大学毕业后又开始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校在抗战的烽烟中迁来迁去,使他走遍了大西南的山山水水,更加深切地领悟到了梅花的风骨。1943年硕士毕业后,他就在汪菊渊教授的指导下,调查四川的梅花。
陈俊愉:对于梅是生平的挚爱,越研究越觉得精彩,越研究兴趣越浓,立志要让梅花为中国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而后快。
主持人: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立下这个志向?
陈俊愉:立这个志向,1943年搞调查梅花就开始了。
主持人:当时在四川调查多长时间?
陈俊愉:我们的调查是非常艰苦的,到深山老林,单枪匹马,也没有课题,自己掏腰包。还有很多危险,有一次差点葬身鱼腹了,木头船,船家的木头船,大雨翻了。
主持人:下大雨翻了?
陈俊愉:夜里忽然下起雷阵雨,下得很大,伸手不见五指。船主叫了,纤断了,雨太大,浪也很大。叙府上面就是金沙江,所以水很急,一下子冲出去好几丈,大家都叫救命。这时候见义勇为的渔民来了十几条船,指头看不见。黑的。抛锚、扔杆,一个抓住了,搞了十分钟,再晚就下去了。一冲下去就没命了。
解说:
这次历险之后,陈俊愉在重庆、江津等地区发现了大羽、凝馨、和白须朱砂等六七个好品种。经过五年时间对梅花的调查,1947年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部专著——用文言文写的《巴山蜀水记梅花》。书中记录了他在四川五年中发现的35种野生梅花以及这些梅花的分布、习性和培植等内容。
访谈:
主持人:那时候您应该是大家庭里的少爷。
陈俊愉:不是少爷,是孙少爷。
主持人:受得了这个苦吗?
陈俊愉:有了兴趣。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科学研究的政策不对,科学研究兴趣第一。我们追求诺贝尔奖金,像这样的追求追不到。
主持人:永远拿不到?
陈俊愉:无意识的,就是兴趣浓,像现在新出来的两个,解决数学难题。那个有点门路了,有点苗头了。
主持人:就是喜欢。
陈俊愉:就是能够坐冷板凳,能够有兴趣,能够有信心,至于成不成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允许科学失败。不要找模式的东西,我现在有两个课题,我自己立的,没有经费。现在的政策,虽然是院士,我很穷,我没有课题,我没有经费。我带博士生自己掏钱带博士生,我可以不带。就是说政策很重要,当时常常失误。
主持人:您那时候喜欢梅花,就是自己掏钱立课题,到今天还是自己掏钱?
陈俊愉:对。
解说:
也是在完成了这部专著时的1947年,已经是大学副教授的陈俊愉,考上了公费留学生,赴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农业大学攻读科学硕士学位。在三年留学期间,他参观了十个欧洲国家,对那些国家园艺科研的生产水平,印象颇深。
访谈:
陈俊愉:就是花卉不仅是科学,而且是个企业。这个我在国内没有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