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园林网9月13日消息:常山县拥有华东最大的“青石花石专业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观赏石和名石、奇石、巨石、怪石不约而同地在这里汇聚,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头宝库”。
“衢州常山县思溪,又地名石洪,或云空宇。石出水底,侧垂如钟乳,杂泥沙,不相连接,采人车戽深水,得之甚难。或大或小,不逾数尺,奇巧万状,多是全质。每一石,则有连续尖锐十数峰,高下峭拨嵌空,全若大山气势。亦有拳大者,又于巉险怪岩窦中出石笋,或欹斜纤细,互相撑柱之势。盖石生溪中,为风水冲激,融结而成奇巧。又峰峦耸秀,有洞穴委曲相通,底坐透空,堪施香烬,若烟云萦绕乱峰间。一种色深青,石理如刷丝,扪之辄隐手。又一种青而滑,或以磁末刷治而然,率皆温润,扣之有声。间有质朴全无巧势者,石性稍矿,不容人为,非如灵璧可增险怪也。”——南宋·《云林石谱》
这些都是常山石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大自然在常山境内造化了丰富的石头资源,石头也给常山人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皇帝爱上常山石,是福还是祸?
常山县位于钱塘江上游,是一个山清水秀、生态和谐的江南小县,历来就以出产奇石、美石、名石著称。
说到喜爱常山之石者,便不能不提到宋徽宗。北宋末年,集风流才子与误国之君于一身的宋徽宗赵佶特别喜爱常山出产的“巧石”,使常山石头更加声名远扬、鼎盛一时。
史书曾这样记载宋徽宗对常山石的喜爱:“上皇始爱灵壁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远取太湖。然湖石粗而太大,后又撅于衢州之常山县南私村,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其石皆峰岩青润,可置几案,号为‘巧石’。乃以大者,叠为山岭,上设殿亭,最大一块巨石,高达20多丈,赐名‘庆云万态奇峰’。所用既广,取之不绝,舳舻相衔。”历史公认宋徽宗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审美眼光非同一般,他既能嫌灵壁石、弃太湖石,而撅常山“巧石”,足以证明常山“巧石”具有相当的美感和吸引力。
但宋徽宗对常山“巧石”的喜爱并没有给常山带来福音。相反,由于他的这一嗜好,常山怀璧其罪,成了祸国殃民、臭名昭著的“花石纲”(编者注:指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专线)产地之一。
北宋权臣蔡京、童贯之流,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专门到江南搜求珍奇花石进献,听说哪个地方、哪个老百姓家有好看的石块或者比较精巧别致的花木,就横加征夺。
《宋史·食货志》记载:“江南数十郡,深山幽谷,搜剔殆遍,或有奇石在江湖不侧之渊,百计取之,必得乃止。”“花石纲”程限惨苛,不分寒暑,老百姓凡参与到“花石纲”之役的,大多倾家荡产,卖田宅,鬻子女,闹得家破人亡。出产珍奇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现在常山县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当年“花石纲”开采的遗迹。
但自宋亡以后,常山这个因出产美石而曾“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地方开始“门前冷落鞍马稀”,逐渐为人所遗忘。红极一时的常山“巧石”,也如因失宠而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最终随着宋室的垮台而昙花一现、香消玉殒,只在史书和县志的记载里,依稀能看到几句零星的介绍,幸存的也如陨落凡间的丑石,命运颠沛流离,成为人们用于砌墙和铺路的普通石料。
茫茫数百年时间里,人们不知道这些石头曾经有过“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历史,甚至为这里石头太多,影响种植农作物根系生长而抱怨。走在常山农村,一些农户随意堆放在门口用来垒猪圈的石头里,有时也会一不小心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埋没”着精巧的石头。
重回寻常百姓家,青石处处留青影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拥有发掘石头先天基因的常山人,头脑中沉睡的经济意识才开始苏醒过来,开始把这些踩在脚底沉睡多年的石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这些青石、花石,以天生丽质,重新赢得了世人的青睐,犹如因蒙冤幽禁深宫而终得平反的仕女,犹如拭去尘土的珍珠,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这是位于常山东部的一个名叫青石的小镇,镇因石而名。这里山上出产的青石,质地细腻滋润,是做装饰材料、高档雕刻的天然良材;这里河里出产的花石,奇形怪状,千疮百孔,玲珑剔透,如笋如柱,是假山、盆景艺术的宠儿。
据我所知,青石早在唐代便颇得文人雅士所青睐。如杜甫在《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曾有诗云:“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贾岛在《寄山友长孙栖峤》曾有“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有径连高顶,心期相与还”的名句。最知名的当属白居易的《莲石》:“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白居易在诗中将青石与出淤泥而不染、风格清雅高洁的白莲相提并论,足见其对青石的喜爱与推崇。
进入青石这个小镇时,一幢幢称得上精致的农舍小楼在晨后的阳光和疏密相间的枝叶缝里闪现着,在不经意之间,我感到自己缭乱的视线经常受到一种独特色调的撞击,这种色调是冰凉的,在和煦的阳光里感觉异常清爽。
我凝神捕捉这种色调的来源,墙壁、路面、花坛、楼房阳台的护栏,甚至小孩的手上,都发现了它的身影。哦,那是青石的影子。在这里,它是无处不在的,连阳光都仿佛被染成青色的了。
镇内有个叫砚瓦山的小村,奇岩怪石众多,村民的房前屋角,经常能看见各种花石、青石板或者假山石。以青石板雕刻为底座,花石为景致,合在一起不用雕饰就是浑然天成的绝妙盆景,且是出自同一地域,简直就是上天的巧妙安排。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小石头撑起大产业
改革开放春雷炸响的那几年,一些连温饱也难以保障的群众,带着发家致富的愿望,辗转来到了大城市打工。令这些从未出过大山的村民感到惊异的是,城市里那些建造园林、假山和各种建筑装饰用的石料,在自己的家乡比比皆是。有几位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每到一个城市就偷偷拍下了当地园林图景,带回来细细琢磨,摸索装饰石材设计、盆景制作等技术。
从此,常山县那遍山司空见惯的青石花石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在他们手里变成了客商们眼中炙手可热的“宝石”。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紫竹林公园扩建,来自福建、江苏、广东等地的10多家园林公司带着自己的拳头石料产品参与竞争,来自常山的石头凭着优良的石材质地、典雅的品位,出人意料地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竞标成功,“土八路”击败了“正规军”,不仅赚了大钱,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常山石的知名度。
随后,上海、新疆克拉玛依、苏州等省市的城市广场、园林公司和大型古建筑单位闻风而动,指明建筑材料非青石莫属,这更鼓起了常山人扛着石头闯市场的勇气和信心。
第一批“吃螃蟹”的常山人,依靠做青石花石生意捞到了“第一桶金”,赚了大钱。越来越多的常山人开始经商,投入了开采、加工和经销石头的行列。
青石镇的一些村民还给自己经营的石头取了“名”,注册了商标,并在杭州、苏州、厦门等著名风景园林旅游城市设立了石头展示“窗口”。每年的广交会,当地农民都会不远千里前去“赶集”。泰国一家园林公司得悉常山有此“奇品”,便通过杭州市园林部门牵线搭桥,购回了一批青石装扮泰国皇家公园。海湾战争后,科威特为了建造新的议会大厦,也不远万里之遥慕名到常山选购了一批青石用于装饰,堪称是国际版的现代“花石纲”。尤其是在迎接北京奥运会召开的过程中,常山青石砚瓦山村15块造型别致、重达200多吨的巨石竟然被选中,成为北京奥运村的装饰石,给全村人带来一片欢腾,至今仍引以为傲。
大自然在常山境内造化了丰富的石头资源,石头也给常山人带来了可观的财富。在短短不到10年时间里,常山县冒出了近百家青石花石、园林公司,吸引和解决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特别是青石镇砚瓦山村已有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以石头产业为主的二、三产业上。每块石头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寻常人家一般每年只要售出两三块石头,便可告生活无忧,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石”。
同时,慕名到常山采购石头的客商越来越多,常山县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园林石材的集散地。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决定把常山的石头文章唱响做强,以青石镇砚瓦山村为中心,利用沿国、省道的十里长廊,建立了华东最大的“青石花石专业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观赏石和名石、奇石、巨石、怪石不约而同地在这里汇聚,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头宝库”,每天选购运送石头的车流、人流、物流络绎不绝。
2008年,常山又如愿以偿地捧回了“中国观赏石之乡”的金字招牌。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上“舳舻千里、首尾相衔、绵延不绝”的“花石纲”场景的生动再现,与之不同的是,这新时期的“花石纲”已不再是风流天子、误国之君玩物丧志、祸国殃民的标记,而是新时期以人为本、惠及大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象征。
看到这一切,我不由得感叹常山石头多舛的命运。世界上比常山石更美丽的石头也许很多,如青田石、鸡血石、雨花石、寿山石、昌化石、田黄石等不胜枚举,但它们似乎从来都是文人骚客笔下热衷的宠儿,达官贵人手中娇贵的玩物,但像常山石这般出身高贵却最终沦落民间,曾居庙堂之高而竟能惠及万民的石头却是极为少见的。如今,它为农民带来的是增收的希望,为城乡带来的是美的享受,也许,这才是它命运中最好的归宿。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