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7日消息:我市于2002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分类垃圾箱在城市环卫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垃圾分类”一词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市区走访中却发现,城区分类垃圾箱大多形同虚设,部分社区尚未使用分类垃圾箱,还有许多市民并不在意垃圾是否应该分类存放,使分类垃圾箱遭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在部分街头和小区内,记者看到,当前我市市区垃圾箱大多分为两色一组,只注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字样,很多市民在扔垃圾时并不能明辨垃圾的性质,因而乱扔垃圾。
记者来到漳州市实验中学附近某小区,走近垃圾箱发现,标明“不可回收垃圾”的黄色垃圾箱中出现了易拉罐或矿泉水瓶,而在标明“可回收垃圾”的绿色垃圾箱里则出现了剩菜剩饭和果皮等垃圾。王先生是小区的一位老住户,记者看他把一个塑料快餐盒扔到了“不可回收垃圾”箱内。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塑料属于可回收物时,王先生有些无奈地说,小区的居民大部分都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两个垃圾箱经常被各种垃圾塞得满满当当的,自己只能随机选择一个比较有空间的垃圾箱扔垃圾。当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钟法路附近的一个小区内看到,垃圾箱上的翻盖污迹斑斑,旁边则零零散散堆满了垃圾。许多手提着垃圾袋的居民,即便走到垃圾箱附近,也不愿用手推开翻盖,将垃圾丢入桶内。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看到那样的盖子就觉得恶心,怎么可能用手去拉开呢。如果有垃圾袋,只好用袋子去撞开,否则只能随手丢弃了。该小区的保洁阿姨证实了这位居民的说法。她告诉记者,密封翻盖式的设计方式本意是好的,可以杜绝垃圾和外界的接触,减少苍蝇蚊子的“围观”。但是只要有人弄脏了翻盖,接下来就没人愿意推盖子,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乱扔垃圾的习惯了。记者随后采访了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这几年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及经济激励政策可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有效进行,激励公众自发参与垃圾分类行动。而目前我市存在的分类设施设备配套不够完善、收运方式未转变等问题制约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另外,垃圾分类的瓶颈问题还在于公众自觉参与率和分类投放准确率不高。虽然,部分市民已开始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但离“全民动手”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表示,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除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现有垃圾收运体系、加大垃圾分类收集资金投入等之外,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策划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小区宣传栏定期制作宣传专栏进行宣传引导,同时积极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日常督导等措施,为树立市民卫生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推荐阅读:
大连有垃圾箱不往里倒丢弃 绿地形成大垃圾堆
石家庄丽日青城小区有了垃圾箱 小路干净了
晋江部分行道树被店家“修理” 垃圾箱突着火
广东剑英公园扩建部分 增设不少崭新的垃圾箱
(来源: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