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醒狮球
今日醒狮球
中国园林资材网8月19日消息:中山公园,厦门的地标;醒狮球,又是中山公园内最显眼的景致,它是厦门第一座城市雕塑。洪卜仁先生向记者出示的老照片中,有一张便是黄燧弼设计的“原版”醒狮球照片。在巨大的地球仪上,蹲伏的雄狮正发出怒吼,寓意沉睡百年、贫穷落后的中国,如醒来的雄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球下围着4只传说中的展翅鲲鹏,其意义不言自明。
1926年,当时的厦门市政督办署决定在新辟的市区兴建公园,选择位于当时市区北隅的魁星河一带。全园勘定设计由周醒南主持,他决定在公园南门建造“醒狮球”,并将这项工程交给著名雕塑家、时任厦门美术专科学校首任校长的黄燧弼来负责。
醒狮球设计者曾参加“黄花岗起义”
黄燧弼原籍厦门,曾赴菲律宾留学深造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后,他化名黄瑞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并成为幸存者。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中华革命党闽南支部成立,黄燧弼担任骨干职务,与孙中山、廖仲恺等人关系密切。正是由于有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所以在设计醒狮球时,黄燧弼更是把自己的思想意境融入其中。
据说黄燧弼在设计“醒狮”时,狮子的原型是参照了一只他到日本旅游时带回的狮子模型。原狮子是四脚站立的,黄燧弼设计时改成狮子的后腿为蹲着,作怒吼状,有呼唤中国人民觉醒之意。
巨型地球仪直径约有5米,其上的狮子雕塑重约600公斤。醒狮原拟铸铜模制作铜狮,但由于资金不足,后改用水泥、钢骨及石子制作成形。
1931年,醒狮球完工后,不仅成为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为“厦门第一城雕”。建成之后的醒狮球恢宏大气,意蕴深远。它和中山公园一起,给归国的华侨留下了深刻印象。
毁于“文革”,20世纪末重建
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醒狮球被毁,只有球顶的狮子被保存了下来,寂寞地待在动物园的入口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人的命运因此而扭转。此后,重建醒狮球的呼声渐高。1997年,厦门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醒狮球。这项工程投资180多万元,在原来的位置、按原有的尺寸,以花岗岩为主材重建了这一雕塑,直径5.1米、总高8.3米。
醒狮球见证了厦门近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是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雕塑。
推荐阅读:
青海省西宁市主题“绿雕”让夏都呈别样风情
多“材”多姿的花架 特色资材(组图)
新疆乌鲁木齐市楼体路灯亮化为迎亚欧博览会
湖南长沙县星沙路灯几点开全看老天“脸色”
(来源: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