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渠道为王”的时代,谁拥有完善、稳固的渠道体系,谁就能抢占更大的市场、拥有更多消费者,不断提升业绩。目前中国木塑产业链逐渐形成,产能继续提升,企业数量及产量持续增长,年总产量已达50 万吨,与美国在国际木塑业界并驾齐驱。
中国园林资材网3月2日消息:在“渠道为王”的时代,谁拥有完善、稳固的渠道体系,谁就能抢占更大的市场、拥有更多消费者,不断提升业绩。目前中国木塑产业链逐渐形成,产能继续提升,企业数量及产量持续增长,年总产量已达50 万吨,与美国在国际木塑业界并驾齐驱。
随着行业日渐成熟,一二级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陷入了销售增长乏力,终端流失的窘境。在金融危机和市场紧缩的双重挤压下,木塑企业不得不在营销战略上做出改变,渠道下沉成了热门话题,一些大品牌也降低姿态,沉至二三级市场,甚至是三四级终端末梢,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重在市场分析 切实占领市场
渠道下沉了,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这就引发一个深度营销的问题,即所谓的精耕细作。渠道下沉怎么沉?沉到哪?新的分销商能否为企业做出持续的业绩贡献?渠道下沉后企业内部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应该是企业渠道下沉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味为了下沉而下沉,最终只能沉沦在营销理论中,非但无助于业绩的提升,还可能动摇现有的营销渠道,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厂家的渠道下沉一定要建立在现有渠道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如果现有渠道还没有建设稳定,再去开拓新的市场,遍地撒网无异于丢了西瓜拣芝麻,得不偿失。另外,渠道下沉必然会触动渠道经销商的神经,激化厂商矛盾,这就要求企业在规划渠道时制定周密的计划,在实施深度分销的同时兼顾现有经销商的利益。只有各级城市互动发展才能使企业品牌形成区域优势,最终实现企业战略规划和市场整合的目的。
中国二三线城市人口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你的客户群体。每个企业的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在下沉之初对当地的城市规划、市场环境、消费水平及竞争对手等各方面作出准确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计划,如选择志同道合的经销商,推出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为经销商提供形象统一的展厅设计、给予经销商必要的产品和销售培训,协助其做好促销活动等。
企业更应注重自身修炼。渠道下沉使得企业更贴近销售,销售收入增加,市场敏感度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得以提升。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深度分销使得经销商的队伍急剧扩大,如何管理好这支庞大的队伍才是对企业真正的考验。对于一个实行连锁加盟企业来说,真正的利润不在于货品利润,而在于品牌利润和管理利润。目前市场日渐成熟,招商工作也越发艰巨,为留住加盟商并使之成为有效终端,企业除了在培训、服务及利润模式等方面积极下沉外,企业文化和品牌力量的下沉也是必修课。
重在找准战略 不能一刀切
结合我国木塑企业渠道建设现状,笔者认为渠道下沉不能一刀切,不同企业要视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量力而行。
一、木塑行业较家具、陶瓷等行业起步晚,正值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机会很多,大型企业在渠道上宜采用“跑马圈地”和“精耕细作”的举措。
跑马圈地有助于品牌的打造和企业在行业中龙头地位的确立,属于战略层面上的事情。精耕细作则可以使来之不易的招商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属于管理层面的事情。如各方面条件不同,如何运作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二、对于大多数中小木塑企业来说,由于起点较低,受资金、管理、产能等诸多因条件的制约,在渠道下沉时不能照搬大企业的模式,区域性的精耕细作来得更为实际些。
尤其当下的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更要务实,在区域性精耕细作取得成效,有目标、有重点地将成功模式复制下去,如果任渠道下沉,接下来工作跟不上,令今后的招商工作将更加艰难。
种种迹象显示,蛰伏一年之久的木塑行业波澜又起,新一轮渠道争夺战即将打响。只是这一次来得更为实际,渠道的分化使得市场,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木塑市场日渐成熟,渠道下沉已成必然,精耕细作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在渠道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定位,曾有专家曾指出:三流的企业依靠卖力气挣自己员工的钱,二流企业依靠卖产品和服务挣消费者的钱,一流企业依靠卖品牌、技术挣其他企业的钱,超一流企业依靠买卖规则挣整个行业的钱。已经走过发展初期的中国木塑行业,企业在渠道下沉时,也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市场定位。
推荐阅读:
防腐木行业 做强品牌才能做大市场
江门:英雄山烈士陵园增设浮雕墙英烈碑
廊坊:“城市原点”雕塑发展主轴
扬州:迎宾大道路灯古色古香(图)
(来源:亚太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