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0年1-8月份农药产量为178.0万吨,同比增长19.7%。可生产600多个品种,常年生产300多个品种。2010年1-8月份农药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096.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056.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利润61.0亿元。
五、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品种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使农药工业走上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农药行业高浓度含磷废水和含盐废水治理技术的研发项目、重大农药科技项目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农业生产安全的农药投资项目、农药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农药产品的研发、分析、评价体系,使之与国际接轨,提高竞争力,摆脱低端产品出口、低价竞争的局面。
加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药产业的工作,推动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六、加强推进“责任关怀”。企业通过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行“责任关怀”,既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为农药工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目前企业广泛认识和接受“责任关怀”理念的差距很大。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
只有大力提倡和推广“责任关怀”,使企业自觉自愿地提高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意识,主动加强健康、安全及环境的监督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七、加强农药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质量品牌建设。要加强产品标准和达标工作,重点对比分析国内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异,稳定提升农药产品质量;要鼓励农药企业运用新技术研发推广适应不同需求的新产品,引导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要开展创建自主品牌工作,研究出台指导农药产品品牌建设政策措施;要开展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要推动农药产品质量信誉建设,促进农药行业质量进步。
八、落实好产业政策出台后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2010年8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农业部和质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农药产业政策》。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制定的农药产业政策问世并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药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针。
农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药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能力、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以及农药与种子的协同发展,成为全球农药巨头的成功要素。在生产许可、农药登记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创新农药给予支持。推进农药安全性评价国际认证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调整农药制剂出口退税税率。2008年12月,农药原药的出口退税率为9%和13%,而农药制剂的出口退税为5%。农药制剂为农药原药的深加工产品,生产过程无污染;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农药制剂出口更有利于创立品牌。
2010年6月取消杀虫畏、伐草磷、驱蚊灵、茅草枯、硫丹、灭螨醌、乐杀螨和抑草蓬等品种出口退税,草甘膦原药的出口退税率为9%。
中国在许多农药品种的生产上具有优势,主要是国内企业的竞争。公平税负,相对稳定。
三、继续推进建立农药淡季储备制度。国务院(2009)25号文提出研究建立农药淡季储备制度。扩大农药救灾储备规模,实施工商联储,10家企业得到资金支持。适度增加储备规模,提高到化肥同等水平。农药除了淡储旺供,还用于防治突发性病虫灾害。
四、加强对出口企业环保核查。1、大量未有生产许可及“三废”处理设施企业规避监管出口;2、既扰乱了国内外农药市场秩序,加剧了环境污染,更不利于危险化学品的监管;3、建议对农药出口企业实施资格认证,严格控制不具备生产许可资格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出口行为。
五、鼓励环境友好产品发展。1、传统剂型农药(主要包括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与水剂)的登记数约占70%。而水乳剂、微胶囊剂、悬浮剂、与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所占比例不高。停止乳油生产影响较大。2、环境友好剂型农药的技术含量较高、前期投入较大、后期推广成本也大,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3、在政策上鼓励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的发展,如技改专项支持、设备大型化攻关、减免增值税等。
推荐阅读:
复合肥结块难题破解
石化“十二五”规划 农药部分解读
中国石材市场巨大 对投资开发相当有利
石材产业步入多元化 品牌意识需要增强
(来源:中国农药网)